联系我们

中国生态环境标志图片:生态环境标志图片简单

发布者:十环认证在线发布时间:2023-05-18访问量: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生态环境标志图片,以及生态环境标志图片简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青岛什么气候?

问题一:青岛属于什么气候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略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7月平均温度23度,极端高温37.4度;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但并无严寒,1月平均温度-3度,极端低温-16度。

扬帆青岛

据1898年以来百余年气象资料查考,市区年平均气温12.7℃,极端高气温38.9℃(2002年7月15日),极端低气温-16.9℃(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日最高气温高于30℃的日数,年平均为11.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5℃的日数,年平均为22天。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57%、2锭%、5%。年降水量最多为1272.7毫米(1911年),最少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变率为62%。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年平均气压为1008.6毫帕。年平均风速为5.2米/秒,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月份最高,为89%;12月份最低,为68%。

问题二:青岛属于什么气候? 青岛市处于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市区气候的基本特点是“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而四季特征是“春迟、夏凉、秋爽、冬长”。气温年较差小,极端温度和缓。

夏半年,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带来大量暖湿空气,造成青岛雨热同核拿季,气候湿热而多雨,呈现为海洋性气候特点;冬半年,季风自欧亚大陆吹来,青岛在冷高压气团控制之下,气候干燥、温度偏低,显示出大陆性气候特点。[参 8]海洋对青岛气候的调节主要源于城区距海较近和沿海山地走向与季风方向垂直。从气候特点来看,青岛光热水配比协调同期,有效性大、可利用程度高,年平均无霜期203天。境内大气候差异小,小气候差异大。干旱(以春旱为主)为青岛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他则为偶尔发生的冰雹、大风、暴雨和雷电。

问题三:青岛气候 青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70毫米左右。春季青岛较干燥多风,由于春季风向南风较多,带来海上水汽,导致青岛春季的平流雾频繁,回暖较慢。初夏较为干热,盛夏7~8月高温多雨,天气湿热,暴雨较多,有时受到台风影响。秋季由于海洋影响,降温慢,入秋时间晚于内陆地区,降水减少。冬季寒冷干燥,少有降雪。

烟台威海下雪多,青岛下雪少的问题是很好解释的。冬季山东半岛北面临海,当冷空气南下改散时迫使黄海水汽冷凝,造成烟台威海沿海的冷流雪天气,而由于烟台威海南面有丘陵阻挡,水汽抬升,降雪就更加明显。而青岛位于丘陵南侧,而且又是南面临海,因此不可能产生冷流雪天气。

问题四:青岛的气候、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东南濒临黄海,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受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左右;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极端最高温度不超过29℃,是夏季避暑的绝好去处;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但无严寒。全核氏氏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摄氏度,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0.9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约700毫米。 青岛气候有着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四季分明,夏短冬长;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降水适中,热量充足;春夏多雾,冬春风大。青岛夏季较内地短,一年平均只有80天,夏季平均气温为23.53摄氏度,最热的8月平均气温为25.3摄氏度,由于受海洋影响,比较凉爽.

以下是统计图

问题五:青岛气候条件,人文环境怎么样?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略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7月平均温度23度,极端高温37.4度;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但并无严寒,1月平均温度-3度,极端低温-16度.

据1898年以来百余年气象资料查考,市区年平均气温12.7℃,极端高气温38.9℃(2002年7月15日),极端低气温-16.9℃(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日最高气温高于30℃的日数,年平均为11.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5℃的日数,年平均为22天.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57%、21%、5%.年降水量最多为1272.7毫米(1911年),最少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变率为62%.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年平均气压为1008.6毫巴.年平均风速为5.2米/秒,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月份最高,为89%;12月份最低,为68%.

2.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青岛新区已经成为青岛的政治、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昔日的陋屋旧居已经被环境幽雅的居民小区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代替.青岛标志图片――第一海水浴场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貌保护城市,青岛秉承“打造优美环境,构建宜人之居”的理念,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居民住宅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造就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个性突出、山海优美、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并相继获得联合国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青岛已经成为最适宜人类创业、居住的城市之一.

青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著名的游览、避暑、疗养胜地.建国后有林彪、刘伯承、粟裕等开国将帅和国家领导人曾在青岛疗养过.

问题六:青岛一年的气候怎样? 我也在青岛上学 我觉得 1一般来说 来青岛气候相对内地来说的话一天内温差小一些 所以一天内不用加减太多衣服2但冬天的话还是带上羽绒服等东西来 虽然青岛气温不算低 但是去年最低也能达到零下2度 这倒也不算冷 但是特别是冬天风大的时候 那是相当冷 感觉和零下10度似的o(nn 问题七:青岛属于什么气候? 青岛,世界性区域贸易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国际著名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青岛是副省级城市和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青岛是我国举办大型赛事和国际盛会最多的大都市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2009年济南全运会分赛场均设于青岛,2013、2014年连续两届世界杯帆船赛、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也将在青岛举办。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青岛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相接。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陷,其中,山地约占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的咽喉部位,濒临黄海,环绕胶州湾,山海形胜,腹地广阔。市中心位于东经 120°19′,北纬36°04′。全市地形中,平原占37.7%,盆地占21.7%,丘陵占25.1%,山地占15.5%。东有崂山山脉(巨峰1133米),西有珠山山脉(小珠山725米),北有大泽山脉(北峰顶737米),中为胶莱平原和盆地。青岛市区坐落于花岗岩地质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异。青岛市共有河流224条,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大沽河是胶东半岛最大的河流,干流179.9公里,流域面积6131.3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2.51亿立方米(1956~1985)。即墨段河道宽280~320米,最大泄水量5474立方米每秒,建有地下水库。莱西产芝水库为胶东最大水库,库容4亿立方米。胶南藏南陡崖子水库是开发区等地的重要饮用水源地。

海洋地理

青岛市海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863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730公里;海湾49处,较大的有胶州湾、胶南琅琊湾、鳌山湾、灵山湾、崂山湾、丁字湾等。海岛69个,面积最大的红岛(28平方公里)已经陆连为半岛,胶南灵山岛(海拔514米,面积7.7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海拔最高的海岛。

气候特点

青岛市与日本东京处于相同纬度,气候相似,属于北温带季风区域,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日温差小,气温升降平缓。根据1898年以来的资料,青岛年平均气温12.7℃。最高气温高于30℃的天数,年平均为11.4天;最低气温低于-5℃的天数,年平均为22天。年平均无霜期251天,比相邻地区长一个月。

青岛市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毫米,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年平均气压为1008.6毫帕。定平均风速为5.2米/秒,以东南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月份最高,为89%;12月份最低,为68%。

青岛春季持续时间较长,气温回升缓慢;夏季较内陆推迟1个月到来,湿润多雨,但无酷暑,7月平均温度23度;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持续时间长;冬季较内陆推迟15-20天到来,气温低,但并无严寒,一月平均日最低气温-3......

保护环境的活动总结十篇

1.保护环境的活动总结

学校通过实施绿色教育、生态教育,努力打造“绿色北新”“生态北新”品牌,不断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

一、营造生态文明氛围打造绿色校园文化

为更好地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学校增加了相关礼仪、文明教育的内容,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态文明校园氛围。

学校美化食堂、教学楼楼道、教室、洗手池的布置。食堂环境整洁美观,食堂内外布置了教育学生从小勤俭节约、文明用餐郑键旁的生态文明宣传标语和图片。洗手间里布置了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的标语。精心打造绿色校园文化。学校走廊、教室由室内盆花装点。学校在校园东侧建设了用于种植、采摘、游泳等活动的大型绿色生态园。生态园内班级分区域进行种植,自设区域名“碧草连天”、“百草园”等。同时对各种树木都设立了相关的说明文字,挂上了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牌,使师生有一种置身“绿色世界”的感觉。

二、整合学科内容,树立环保意识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课堂教学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思想上牢固地树立环保意识,才能在日常的行为中保护大自然,自觉地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在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中都能渗透生态文明环保教育。在语文学科中,如《美丽的小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科学课中《水的污染和保护》、《保护大自然》等都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好材料。美术课上,学生们通过巧手制作,变废为宝,利用矿泉水瓶制作垃圾桶,利用瓶盖进行绘画等。通过教育,自觉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中,学会关注,学会关亮信心,关心物种,关心大自然。

三、开展生态文明行动,根植生态文明理念

1、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通过校宣传栏、黑板报等,营造绿色环保氛围,提高环保意识。活动中坚持学生自主教育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小主人翁作用。召开“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节纸总动员”、“水是生命之源”等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讨论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强化学生对环保的了解和认识。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地球日等纪念日,创造性地开展植树护绿活动。

2、开展美化、优化校园环境的日常活动。

在学校日常教育管理中,把环境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将校园划分为各个班的卫生区,落实每班卫生岗位责任制,并将卫生清扫和积极保持环境整洁等规定作为定期检查、评比的内容。同时,为维护校园内公共场地的卫生,设立环保卫生监督岗,开展“弯腰”行动。

3、开展"绿色班级"创建活动。在创建中喊橡,首先要求做到“三净”。即学生语言净、教室静、卫生净。其次美化班级环境。每个班级都养花种草,以达到教室的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绿色文明环境,打造优雅的校园文化。

 

2.保护环境的活动总结

为切实加强环保工作的组织领导,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张同志为专干的环保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到有专门力量抓,有专人管,并与每个工作人员签订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状。

1、健立健全了环境保护议事制度,做到局班子成员每年专题研究环保工作不少于2次;

2、建立《环境保护报告制度》、《环境保护参与决策制度》和《环境保护议事制度》;

3、将环保工作纳入局年度目标管理,并与每位工作人员争先评优,福利待遇挂上钩,奖优罚劣;

4、落实工作经费,保证开展环保工作能正常运转;五是加强宣传与培训,局安排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节约法》,这样人员的环保意识得到明显地提升。

5、加强对危化品的安全监管,防止危化品泄露事件造成环境污染。

6、部门联运,取缔了影响安全生产和环保工作的非法采石场3家;

7、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审查,凡未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我局不办理相关手续,从源头上把握入门槛;

8、加强职业卫生健康的宣传与监管,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

3.保护环境的活动总结

红色的旗帜迎风招展,200多位戴着“晚报志愿者”红色帽子的市民捡拾垃圾的身影,成为初夏海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活动一开始,志愿者们以停车点为分界点,兵分两路,一路往北戴河方向,一路往市区方向,我和我们的城市达人们参加了市区方向的垃圾清理团队。

我为这次活动作了一些准备,除了带了很多装垃圾的中型旧塑料袋外,还带了两个大的塑料编织袋,另外用我们成立秦皇岛爱心阳光组之前小范围活动朋友间集来的活动费用,购进了100余件小工具,因为平时工作的原因,我无法即时了解到晚报方面做了多少准备。

所以我只好按兴趣组前身原来作海滩清理垃圾的经验作了上面的准备,毕竟有备无患,而且工具还可以重复使用,小巧轻便。实践活动中我把这些准备的资源全部发放给了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们,大家拿着我们组为大家准备的工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单纯用手和铁丝木棍好用得多。

很快,许多市民就发现,海滩上的垃圾数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想,废弃的渔网、塑料袋、烟头、烟盒、火腿肠皮、雪糕纸、塑料泡沫、烧烤后的残渣、放过的烟花筒等。如果没有切身感受,你可能想象不到海滩上到底有多少垃圾。

市民们携带的垃圾袋很快不够用了,而我们组里带过去的塑料袋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大家只好每隔几十米就设置一个堆放点,把手中的垃圾集中堆放,然后我们网络上参加活动的年轻朋友就是主力了,我们和学院的大学生们用大纺织袋一趟趟地把垃圾运回到附近停车场的垃圾回收点上。在捡垃圾的队伍里也有许多高手,他们手里专用工具:铁耙子、钢刷子,垃圾能很快被清理成堆,辅助了垃圾的清运。

活动中,市民的参与热情、低碳出行的自觉行动和那一个又一个弯腰捡拾的背影都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关注环保,关注赖以生存的环境,关爱身边这片海,一次小小的环保公益活动,让志愿者们收获了快乐,也引起了大家对保护环境的思考。

4.保护环境的活动总结

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安排,接到文件通知后,我校也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召开了年级组长会,认真安排落实,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绿色环保我先行,我为绿色献份爱”主题教育活动。

一、活动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阶段

学校将本次活动的精神传达至全体教职工,由班主任老师传达至全体学生,并通过校园网、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标语等形式做好宣传发动。老师们将主题班会的教案以及好的经验做法发至校园网“绿色环保”栏目,做好本次活动的信息报道工作。

2、活动开展阶段

学校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利用环境教育课、社会实践活动、自主活动等时间,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指定的区域进行清拣一次性塑料袋为主的垃圾清理活动,并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集中存放。

3、评选表彰阶段

将依据各班组的活动方案,对本次活动情况进行抽查验收,评选出优秀组织班级若干名,“环保小卫士”10名,并给与通报表彰和物质奖励。

二、活动安排

原则上每个班级利用下午第三节课时间每周出去一次,必须有两名老师及一名领导带领,由级部主任统筹安排,安排好后报政教处。

存放地点:各班级自备废旧蛇皮袋,将清捡的垃圾存放于蛇皮袋,置于各自的班级。

5.保护环境的活动总结

提升广大师生文明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深化我校广大师生环保行为,我校彻实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重视,加强宣传,落实制度

我校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教育系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宣传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保护环境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全体师生的环境保护观念,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保护环境工作制度化、法制化,推动各项环保措施全面落实。

二、健全机构,成立学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工作领导小组为加强对“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工作的组织、检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成立培新中学“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导处,负责督促这次活动。做到建立健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规章制度,设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宣传教育组织,校长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宣传教育活动工作第一责任人,明确职责分工,依法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宣传教育内容,纳入学生期末综合评定。

三、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取得成效

1、通过每周国旗下讲话,学校广播、墙报、级会、班会等形式,继续加大学校保护环境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引导,深化“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活动,大力推进教育系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开展“环保宣传进学校”活动,强化了师生文明行为。

2、在各班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签名活动。在校园植树绿化,为校园美化出一份力。

3、开展创建保护环境示范学校活动,抓好保护环境示范学校的建设,实现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着力加强广大师生环保意识。

4、继续深入开展“保护环境”活动。及时对乱丢乱吐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纠正他们行为,提高他们环保意识。

5、在学校广泛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活动。建立学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志愿服务队,在体验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6、出版了一期环保宣传板报,表彰在环保活动中的好人好事,进一步提高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积极性。

通过这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学校环保宣传工作,逐步树立履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宣传教育义务的观念;实现了全校师生保护环境常识受教育率为100%。对本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活动情况进行总结,总结出好的管理经验,对好的管理经验、做法要大力发扬,对各班进行评比,奖励先进班级及个人。

 

6.保护环境的活动总结

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为隆重纪念世界环境日,宣传当前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高全县各族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局在世界环境日期间,紧紧围绕传播低碳知识、倡导绿色生活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现将宣传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局把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当作全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对此次宣传活动高度重视,局领导亲自参与,召开全局干部职工会议,成立了世界环境日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题研究活动方案,把工作落实到个人,做到早计划、早安排。

二、形势多样,广泛宣传

为扩大宣传面,我局选在人流量较大的街天开展宣传活动,上午我局在城南路农贸市场门口开展宣传活动,我局在家的工作人员共12人全部参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一)张贴环保宣传标语为加强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造势,我局在宣传地点张贴了一条环保宣传标语,努力营造浓厚的环境保护宣传氛围。

(二)设立环保法律咨询台我局在宣传点设立了一个环保法律咨询台,共有10余人次进行咨询。我局工作人员均针对不同问题进行认真解答,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疑难问题。

(三)展出环保宣传展板、发放环保宣传资料在此次宣传活动中,我局从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宣传,大力推广太阳能、节能灯等新技术、新材料,促进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展出宣传展板7块,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发放环保袋100个,公众参与人数达1000余人,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四)认真组织开展禁噪工作,确保中高考顺利进行在中高考到来之际,我局联合教育、工商、公安等六部门对考点及考生住宿点周边施工单位、企事业单位、娱乐场所开展了环境专项检测监督,共出动人员6人次,车辆2台次,张贴禁噪15份,严格控制噪声排放,确保考生有个安静的学习、考试环境。

通过开展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大了我县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了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并提高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加强了公众环境道德意识。使全民逐步树立环境保护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责任感,为建设生态文明和探索环保新道路营造了强大宣传声势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7.保护环境的活动总结

孩子是明天的太阳,校园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优雅、整洁的校园文化环境给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生动的、持久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整治校园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活动目的

校园环境是一个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对外形象好坏的直观影响因素。为加强校园环境的常规管理,促进校园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的要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绿色是你我的共同家园,需要大家共同的维护。

二、教育宣传到位

1、早晨的升旗仪式,501班的xx同学,进行了“爱护环境,美化校园”的国旗下讲话,以及校领导的要求,提高师生爱护环境,美化校园的意识。

2、少先大队组织开展了主题班会,进行环保教育活动,每班组织了“爱护环境,美化校园”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自觉守纪,文明说话,不乱扔垃圾,不乱刻乱画,不乱攀折花草树木,增强了学生对校园环境绿化的'保护,使得校园环境整洁优雅,树木葱茏。

3、不定期检查各班级卫生情况,桌椅是否摆放整齐,窗户、墙壁是否干净。

4、发放“爱护环境,美化校园”倡议书,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人人都有明确的环保观念、较强的环保意识。

5、全校进行“大扫除”活动,清除卫生死角,保持校内卫生。

通过十月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环境卫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状况,今后我们将继续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创设一个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安全舒适的育人环境!

 

8.保护环境的活动总结

通过为期三个月的主题活动,我班师生提高了爱护公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爱护公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形成“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节约荣,浪费耻”的良好氛围。

一、周全的活动计划

本次活动,由宣传到开展,循序渐进,为了使“保护环境,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从我做起”的意识深入每个学的心里,并形成长效的机制。活动由国旗下讲话到班会,再到活动总结,先进个人评选,进行了周密的计划,才使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活动中制定了详细的制度,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寓教于乐是对小学生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取得教育效果的方法与途径。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我班围绕爱护公物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精彩的主题班会

在班会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诉说自己对爱护公物的看法,并为活动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小建议。每一个学生都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并且形成了明辨是非美丑的公德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形成一种良好的班级风气。

2、利用黑板报等宣传阵地

在活动中,我班都制作了精美的黑板报,为活动营造了一个浓郁的教育环境。此外,还配合学校开展的手抄报评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查询环保知识材料,使每一个孩子都受到活动的熏陶,从而引导自己的行为。

3、鼓励人人参与

为了配合这个主题教育活动,我班对班级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例如有专人管理拖布,在拖布上贴上管理者的名字,让他们有主人翁的意识,学生们非常爱惜自己管理的拖布,拖布的损坏频率大大降低。还有图书角、卫生清扫工具、电灯、电扇也都有专人管理。我班还配备了专人维修桌椅板凳,小问题自己班内就能解决,比如有的桌子螺丝丢了不少,桌盖不稳定了,我们就去总务处要来螺丝和螺母自己安装,也总有学生反映凳子上有钉子,钩坏了裤子,我们就组织学生进行检查,发现这种情况就帮忙敲一敲。在爱护公物意识下再加上适当的维修,有效的维护了班级公物,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有事做。

 

9.保护环境的活动总结

院学生会公关部在学院体育馆和志愿者亭前进行了“绿色环保校园行”的宣传活动。此次活动主旨在于倡导同学们保护环境,热爱环保,积极参与到环保中来。

此次活动共分为两部分,绿色环保签名和废弃物回收等。中午11点40分,我们便已将备好的环保条幅展开,迎着刚刚下课的人群,我们将手中的环保宣传单和马克笔交给同学们,引领同学们来到横幅前,签下自己的姓名,环保的宣言。由于当天进行宣传的部门比较多,起初我们心里还比较担心当天的宣传效果,在部长的带领下,公关同仁们积极进行宣传,读有声稿,散发宣传单,引领同学们签名,大家各司其职,认真对待,一个中午下来,长为七米的横幅已经签满了同学们的签名。

第二天同时,我们在志愿者亭前准备好了各种精美的环保小礼品,等待着同学们将平日里积攒的废弃回收物拿来与我们兑换奖品。起初,积极响应的人并不多,但是,经过我们公关同仁们的宣传与介绍,开始有同学们专门从宿舍把废弃物带来给于我们。一个中午下来,我们回收了许多废弃物。

通过这次“绿色环保校园行”活动,我深切体会到,不论是作为公关部的一个成员还是实验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们都应该重视环保,心系环保,哪怕只是简单的一个随手捡起身边的垃圾,回收平日的废弃物对环保而言也是至关重要。如果每个人都为环保做一点点,那么我们生活的环境会更好。

 

10.保护环境的活动总结

秉承环保理念,加强环保意识,我们旅游与资源坏境学院开展了“绿色环保“主题班会,希望通过这次班会将环保理念带到更多人的身边,增强环保意识,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现班会总结如下:

(1)在此活动中,各班积极做好了此次班会的宣传工作,让同学们对此次主题班会的了解更加深入,同学们热情高涨。

(2)在班会中,各班班长与团支书相互合作,共同给同学们观看了有关“绿色环保“主题的图片的影片,并且组织同学们玩了我爱垃圾桶的游戏,同学们在趣味的游戏中意识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同时各班同学们还对身边存在的不环保现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发言中,有的同学还朗诵l了自己创作的关于”绿色环保“的诗歌,最后各班班长做了最后的总结,深刻表达了要从我班做起,为绿色家园贡献力量的决心和信心。

(3)此次活动不仅贯彻落实了绿色环保的精神,也给同学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让大家懂的了要认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共同爱护我们的绿色家园,而且通过此次班会也大大提升了各班同学们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4)当然我们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个别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做事拖拉,对班会的掌控能力不够强。

(5)我们会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尽心尽力,精益求精的完成工作,我们以后也会多举办类似活动,丰富同学们的生活,同时也更好促进学院学风的建设。

 地质-生态学科交叉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外地质-生态交叉研究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尽管许多研究并没有冠以地质-生态研究的名义,并且在国外也很难区分地质-生态学、地生态学(地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概念,实际上许多研究内容体现了地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体现了地学为人类生存服务的需要和发展趋势。这些研究应该属于地质-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已有研究从总体上可分为世巧逗以下几个方面。

一、脆弱带自然退化生态学研究中的地学工作

环境脆弱宽腔表现,如沙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等,既是环境地质问题,也是生态环境问题,历来被多学科所关注。

牛文元首次引用了生态环境脆弱带(ECOTONE)的概念。其定义为: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功能体系三者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度带”的空间域。并且牛文元还对生态环境脆弱带的判定指标以正态函数给出,使生态环境脆弱带的判定达到定性-定量的程度。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朱震达是最早用国际荒漠化定义对我国的生态脆弱带进行研究的。他提出了在我国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存在一条地跨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生态脆弱带。并且,他在分析了土地荒漠化的各种成因后,提出了克服荒漠化的基本对策。编制了中国土地荒漠化类型图(1∶1000万)。

赵跃龙等在《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及其综合治理》一书中,从水资源、地热资源、干燥度、人均耕地面积和地表植被覆盖度等五个方面,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客观、灵活且具有较强可探讨性的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通过用此方法计算全国26个省区的脆弱度,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由此证明该方法的准确性。他还应用这一指标体系,划定了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范围,并将其与贫困进行了相关分析,为我国的国土整治提供了依据。

章家恩在“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几大热点问题透析”一文中,提出了退化生态学,就他个人的观点认为,退化生态学与生态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相近,认为生态地质学是退化生态学的一部分。但是退化生态学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与体系。

孙武通过以波动性研究人地关系与脆弱带的关系,说明了脆弱带的成因是由于生态系统输入条件的强烈波动性造成的,波动性是生态脆弱带自然-社会符合系统最明显的标志。

石建省撰文指出,由于地质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以地质环境为基础,无机要素和有机要素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必然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使脆弱地质生态环境成为客观存在的现象。脆弱地质生态环境是由于地质演化及其所处的环境系统自身稳定性差,对外界要素的轻微变化可能超过系统自调节“阈值”并由此导致反馈机制的破坏,从而发生突发性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对人类生存不利。脆弱地质-生态类型的划分应遵循的原则:

1.综合性与地质因素主导原则

脆弱地质生态环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需要用多维、动态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但地质生态学的研究性质决定了必须以地质的观点去认识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就是应坚持地质因素主导原则。

2.多层次划分的原则

多层次划分的意义在于不同层次上需要反映不同的主导因素,从而构成完整的分类体系。同时,多层次划分可以为实际应用提供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支持。

3.多目标服务的原则

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下,地质生态研究的具体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农业、生物多样化、海岸带、沙漠化、森林退化、洁净水源、人类健康、土地资源、山区发展、自然灾害、城市化与废弃物等。脆弱地质生态类型的划分要考虑服务于这些目标的需要。

脆弱地质生态类型多级划分主要依据如下:

I级类型以地质成因类型控制的区域为主要依据:地质环境的形成演化经过建造演化、构造演化、表生演化和灵生演化几个阶段。地质环境的形成和分布首先是受到地质构造格局的控制。从大地构造上讲,中国分属于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三大构造域的空间展布,演化历史和动力作用等各具特色,并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地质发育特点与演化历史、水土资源的区域分布与演变规律,以及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分布,从而导致了地质环境的属性差异,是产生脆弱地质生态环境的根本原因。基于构造域及其叠加区域的区域划分与自然地域和经济发展区域划分基本吻合,反映了地质因素对自然景观和经搜卖济基础自然条件的制约作用(表10-1)。

Ⅱ级类型以表层地质过程与景观分布为主要依据: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以来表层地质演变更直接地控制着地质环境的演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叠加到自然地质环境之上,加剧了脆弱带的变化。在这一级别上,主要考虑挽近构造运动特征、区域地壳升降速率、表层岩土类型分布、水文地质特征、地貌景观格局、气候与生物地带性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Ⅲ级类型以脆弱特征与脆弱程度为主要依据:脆弱特征是处于敏感和不稳定状态的水、土、生态要素可能出现的危害性表现形式。分为深部构造运动脆弱特征(如地震、火山活动等)、浅部动力作用脆弱特征(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特殊水岩作用脆弱特征(如黄土湿陷、地面沉降等)、区域环境变化脆弱特征(如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等)等方面(表10-1)。

表10-1 脆弱地质-生态类型多级划分内容简表

脆弱程度根据不同脆弱特征的发生强弱及其综合危害性表现进行评价。由于地质环境的演化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地质生态脆弱带是动态变化的,脆弱带范围近年在逐步扩大,从全国而言,地质生态环境的整体脆弱性不容乐观。

二、区域地质-生态系统综合分析与生态治理对策研究

林年丰教授等根据在新疆塔里木西部平原进行生态环境综合研究的成果,出版了《新疆塔里木西部平原生态环境地质综合研究》专著,以人-地关系为中心,以水土平衡、水盐平衡和生态平衡为主线,利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吸收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拓了一条开展生态环境地质综合研究的新途径,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壤盐渍化、沙化、绿洲沙漠化、生物地球化学地方病、生态环境地质质量综合评价及综合治理等方面有新见解、新突破。抓住区域性突出生态环境地质问题,采用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的方法,以大系统、多层次、多目标、多功能的思路,有针对性地为解决区域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卢耀如教授在《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中国南方岩溶山区为例》的著作中,认为地质生态系统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空间的环境就是地质-生态环境,他包含了岩石圈、水圈与大气圈及生物圈的复合环境。换言之,人类为主赖以生存的地质-生态环境是综合承受着岩石圈、水圈与大气圈及生物圈的影响。他从资源的角度阐述了地质生态环境的两重性(即有利及优化的环境要素和不利及恶化的环境要素)从而将地质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他还结合南方岩溶山区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生物资源等地质生态环境基本条件的分析,探讨了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容量及其评判方法。

石建省研究员负责开发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生态环境分析评价中的应用这一系统软件(石建省等,1999)。该系统从信息化管理和空间动态分析的需要出发,初步提供了在统一数据库结构框架下开展具有标准程序的生态地质环境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的数据模型基础。该系统还包括专门评价模型(地下水水质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动态序列数据空间灰色预测等)、通用空间综合分析模型及一系列辅助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特别是通过空间综合分析模型的开发,提供了由用户在标准数据结构框架上利用方便的人机交互过程自主建模的能力,提供了一种解决生态地质环境分析评价这样的复杂系统空间建立模型分析的较理想的技术途径。

三、地质-生态专题填图和编图

在国外,应用地质生态研究最广泛的是原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原苏联已经草拟了《苏联生态脆弱形式和区域图》(1∶800万),《乌克兰生态脆弱形式和区域图》(1∶250万),美国已编制了《美国生态形式图》(1∶750万),但是,美国的图件着重于环境污染方面,与地质的联系不大。印度也开始着手编制《印度生态形势图》,他着重区分具有不同生态问题组合的景观组,以及他们的脆弱度。苏联的生态脆弱形式和区域图是表现80年代末原苏联全境生态形势的首次尝试。他以地图、统计和文献资料、野外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亦利用了卫星影像和计算机制图技术。该图还用符号表示不同区域的不同环境,如空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枯竭、无林化过程、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等方面的内容。现在,俄罗斯已经开始了1∶20万生态地质图编绘,并且已经完成了国土面积的60%。当前,俄罗斯地质局生态填图领域的专家学者沿着两个相近的方向进行工作:建立最大限度的标绘实际资料(地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地貌、人为成因后果等等)和反映地质环境在人类活动和自然作用下变化程度的综合性地质生态图;建立反映地质环境在这样或那样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分元素”或“因素”图系列以及附有对上述变化进行评价的合成图。俄罗斯在生态地质填图方面已经有成熟的经验和一套完整的调查方法。

我国也在近年部署开展了地质-生态调查与填图试点工作。邹立芝、侯春堂、石建省等分别承担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不同区域地质-生态填图试点任务,尝试探索我国新一轮地质-生态调查填图的内容、方法和成果表达形式,并已经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我国第一批地质-生态图即将陆续问世。

在地质-生态编图方面,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杨勤业等人与原苏联专家合作,利用苏联专家提供的方法与原则,编绘了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形式和危急区图(1∶1000万)。

四、农业生态地质专门工作

李正积教授在《岩土植物大系统研究》著作中,把地球化学、土壤物理化学、植物生理生化、生态学等融为一体构成研究岩-土-植物向量系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主要针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研究中突出强调了物流、能流、信息流的非均衡作用,提出岩土植物大系统中向量性和关联性的存在,非均衡系统潜资源作用,向量全息大系统的多维动态特征等新概念,是农业地质学的重大进展,代表了地质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邵时雄、侯春堂等在应用性农业地质方面做了大量实践工作,先后对蜜桃、金丝小枣等特色农产品的地质环境和品质保护开展了研究。

张宗祜先生在1997年全国农业地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他认为自然环境主要是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两大类,地质环境主要是无机环境,生态环境是有机环境,因此,就产生了新的生态地质的研究方向——农业生态地质。农业生态地质是研究人-农业生产-地质环境整个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换句话说,就是研究在人为调控下,生态农业系统与地质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就是研究作为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农业活动和他所处的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并且使它在人为调控下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他指出,我国农业地质工作已经在农业地质背景与农业生态结构研究、大农业生产与生物地球化学关系研究、农业与地质的关系、农用矿物原料开发、地质灾害与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农业生态地质与地质经济规划相结合等多方面取得进展,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地学与农业科学交叉渗透的结合点的探求和深入研究,研究适合我国区域地质环境的大农业结构布局,大力开展生态地球化学、农业水资源环境、区域性农业生态地质问题的研究。

五、古地质-生态演化研究与区域对比

“将今论古”和“将古论今”都是地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地质-生态研究也不例外。现今地质-生态状况是地质历史发展的结果,研究古地质-生态演化可以使我们从地质时期地质-生态要素的变化规律,推测现今地质-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发展阶段,预测未来地质-生态环境的变化。已有的许多研究正是立足于了解和改善现今和未来生存环境,而去着力提取地质纪录中的生态变化信息,围绕全球变化开展的地质研究工作集中反映了这样的思路。因此可以说,古地质-生态研究也应是地质-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对地质-生态动态演化观的具体体现。这方面的许多领域是我国地学研究在国际上处于先进行列的领域,如黄土堆积研究、古河流(道)演化与古水文研究、古岩溶研究等。

藕然相遇的图片在哪个地方

“藕然相遇”这张图片是一张非常有名的图片,它是由摄影师陈建峰拍摄的,拍摄地点是中国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这张图贺弯蠢片的主要内容是一只莲花上的两只小青蛙相遇,它们的姿态非常有趣,一只青蛙弯腰向前,似乎在向另一只青蛙示好,而另一只青蛙则直视着前方,好像并没有注意到身后的青蛙。这张图片闹模以其生动、自然和有趣的表现方式,成功地捕捉了动物们身上的独特气质和精神特质,被广大网友和摄影爱好者所喜爱。这张图片曾经在很多摄影比赛中获得过奖项,也被多家媒体转载和报道。现在,这张图片广泛流传于互联网和各种社交媒体禅陪平台上。

RS与GIS支持下的会仙岩溶湿地近年来生态环境演替的监测与研究

会仙岩溶湿地是以众多岩溶沼泽、湖泊、水草地为主的大型综合型岩溶湿地。20世纪初,生态环境总体上保护较好,但最近几十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湿地退化明显。为查清会仙岩溶湿地的演化历史和退化原因,本次选择会仙-罗锦二级公路以北、桂阳公路以西、会仙河-相思江以东、北为湿地地表分水岭的会仙岩溶湿地区流域(见图1-2,包括清水江流域、会仙-罗锦二级公路南部莲塘湿地,面积约130km2)作为亩厅调查研究区,选择高精度多时相多平台系列遥感数字资料和逆序反演遥感分析方法[46—48]对1969年以来会仙岩溶湿地的形成演化和退化的原因开展详细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拟为恢复湿地生态提供依据。

遥感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已广泛地应用于资源、环境的调查、监测中[49—54]。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近40年来自然湿地总面积从42km2减小到目前约15km2,表明湿地生态结构逐步从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对湿地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空间演替的GIS空间分析表明,湿地退化是人类经济活动破坏湿地地表水文结构、过度开发湿地土地资源的直接结果,提出了会仙岩溶湿地的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的建议。

一、近40年来湿地生态环境演变的遥感监测

1.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方法

(1)资料的购置与相关技术参数

购置了湿地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1969年、1997年和2006年3个时相的多平台(航空、航天卫星)高分辨率时序系列遥感数字图像资料。各遥感图像资料的主要参数见表5-3。

表5-3 会仙岩溶湿地遥感调查所采用的遥感图像资料主要参数

(2)图像预处理

湿地遥感解译前的图像预处理包括图像数据的合成(融合)→图像的辐射校正与几何精校正→图像增强→地理信息叠合→图像拼接(镶嵌)与按流域(研究工作区)制作、输出分类判读(或分类)工作底图。本次遥感调查的遥感图像处理采用ENVY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工具。对于2006年QUIKBIRD遥感数字图像资料,由于其为真彩色图像,地面分辨率高,对地物的识别能力较强,可以直接用于遥感图像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的分类,并且对不同地物的识别精度较高,但对于1969年和1979年的灰度遥感图像资料,图像的解像力较差,因此,在图像迅陪隐预处理方法上做了一些特殊处理。

1)图像融合:1997年的航空正射灰度图像的地面分辨率较高(1m),主要问题是灰度图像的信息量低,地物解像力差。处理方法上将其与2000年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ETM的TM5,TM4,TM3进行融合,以增强图像中地物的信息量和图像显示的可视性和解像力。融合后的图像对地物的识别能力明显提高(图5-18)。

2)其他图像处理方法:1969 年的美国KH4 B图像资料为灰度照相资料,图像信息量低,并且地物光谱集中分布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造成地物解像力差,加上其地面分辨率相对较低(2~3m),因此,对许多地物的识别效果较差,如对耕地中的旱地与未开发利用的荒草地、水体与水泡田之间,有时区分十分困难,对道路、水渠等线形地物识别也较困难,为提高对图像地物的识别能力,分别采用了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图5-18 1997年的航片融合前后效果对比

● 图像增强:采用多次边缘增强、提取图像中的纹理信息并进行增强处理的方式,突出了线性地物(包括道路、水系沟渠等)的显示效果,使图像中房屋建筑的轮廓显示更加清晰,对湖泊水塘与鱼塘的识别能力也明显提高(图5-19)。

图5-19 1969年的美国KH4B数字图像多次增强效果对比

●数字贴膜融合技术:为提高KH4B灰度图像的解像力和信息量,最佳方法是找到年代相近、地物变化不大的对应彩色图像进行融合以增强图像识别效果。但因KH4B图像获取时间较早(1969年),难以找到相应的可融合图像。为此,本次调查中首次提出并特别设计一种“数字贴膜融合”技术,即采用一特定RGB色值的数字图像(如淡绿色)与经过预处理的遥感图像进行融合,其效果相当于在原始图像上粘上一层透明的单色图像“膜”,以增强图像上特定地物识别能力的方法。单色数字图像的取值可针对需要增强的特定地物进行调整,对融合前后的显示效果对比发现,淡黄绿色的图像膜(颜色值为R191,G255,B0)与原始图像融合能够较好地识别乱孙含水性较高的湿地或突出土壤“湿度”(图5-20),而淡绿色的图像(颜色值为R191,G255,B163)与原始图像融合能够较好地将水田与周边地物区分。因此,在对以上地物判读时,分别采用了这两种合成图像作为解译分类工作底图。

图5-20 图像贴膜融合效果对比

(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识别或图像分类

本次遥感调查采用逆向反演遥感分析方法的思路,在经过上述遥感数字图像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模式识别分类和人机交互遥感图像解译两种图像处理方法,先后对湿地内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进行分类、判读,制作专题图件并量算面积。具体分类(解译)流程包括:

1)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的划分:根据会仙岩溶湿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实际情况和湿地生态监测的目标要求,参照2007年8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国际、国内湿地调查相关技术规程[55,56],同时考虑所选用的遥感资料精度和当前的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水平,将会仙岩溶湿地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划分为8大类21小类(表5-4)。

2)建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判别标志: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标志的建立是在对遥感图像进行分析和对已有的各种专题调查资料(图件)、地理信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建立的、对遥感图像的自动分类(模式识别),需要在实地圈定训练样地。对于图像获取时间较早的1969年和1997年遥感资料解译标志的建立和解译,需要借助逆向反演遥感分析法,采用以近推远、逆序渐进的解译原则,即在2006年遥感解译标志建立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访问和利用已有的同时段的各种专题调查资料(尤其是图件资料)、地理信息资料进行逆向反推。因此,专家知识,即专家对遥感图像上不同地物的影像特征的理解极为重要。

3)遥感模式识别分类与判读解译:选择ENVY和MAPGIS遥感图像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的判读、解译和统计成图。对于特殊的地类,如水域、植被,采用计算机模式识别分类信息提取方法;而对于1997年、1969年的遥感解译工作则主要采用人机交互的解译方式。

4)分类后处理:对遥感调查结果进行实地调查、验证,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修正、精度评价。最后,在MAPGIS软件平台的支持下,对调查成果进行统计、成图,建立会仙岩溶湿地调查成果综合数据库。

由于购置的数字图像资料的地面分辨率高,尤其是2006年的QUIKBIRD遥感数字图像资料,不仅可以识别湿地内所有的土地利用类型,而且可以识别湿地内成片分布、面积较大的优势湿地植物,而经过几何精校正的遥感图像的精度可以达到一个图像像元以内,完全可以满足湿地资源调查的要求。遥感调查的成果经野外验证,调查精度在95%以上。

2.会仙岩溶湿地在近40年时间序列上的演替研究

会仙岩溶湿地是岩溶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保存良好的少数低海拔特殊湿地类型,其形成得益于其优越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该湿地的形成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晚白垩世。至唐代时期会仙岩溶湿地还存在一个以临桂县会仙镇睦洞湖、督龙湖、分水塘为中心的大型浅水湖泊和沼泽[57],当时湿地处于相对封闭的原始状态。古桂柳运河(“相思埭”)修建以后,湿地地表水文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的作用,湿地总体上处于一种退化状态。本次遥感调查结果见表5-4。

表5-4 1969~2006年会仙岩溶湿地遥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调查面积统计

1)湿地面积的变化:从表5-4中可以看出,直到1969年,在调查统计的130km2范围内,各类自然岩溶湿地(不包括地下河、地下湖泊等地下岩溶湿地,以下同)总面积还保留在大约4200hm2以上,如果加上人工湿地(包括水库、渠道,不包括水田,以下同),总面积达4300hm2,占本次研究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占岩溶峰林平原面积的一半以上。但到1997年,在29年内自然湿地总面积下降到约1883hm2,比1969年减少了2317hm2,平均每年减少约80hm2。到2006年,各类自然湿地的总面积仅存1456.5hm2,比1997年减少了426.5hm2,平均每年减少约47hm2(合710亩)。督龙塘湖泊和神龙潭沼泽的消失正是会仙湿地逐步退化的象征(图5-21,图5-22)。

图5-21 督龙塘从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的转化

2)湿地结构或类型构成的变化及演化进程分析:会仙岩溶湿地属于以沼泽和湖泊为主,含多种自然湿地类型和人工湿地类型的大型综合湿地。在1969年约4300hm2的各类湿地中,以自然湿地为主,人工湿地面积只有约100hm2。在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的总面积达到约3520hm2,占湿地总面积的82%左右;其次是岩溶湖泊,总面积为591.76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3.8%;河流湿地总面积98.85hm2,只占湿地总面积的2%左右。但到1997年,在将近30年的时间内,会仙岩溶湿地的结构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自然湿地(主要是岩溶沼泽,包括河漫滩、河间地块、洪泛平原和水草地)面积减少了2316hm2,其中岩溶沼泽湿地比1969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占1997年湿地总面积(2725hm2)的42%,而岩溶湖泊与河流面积变化不大(其中河流面积略有增加与图像分辨率提高后对小河溪识别能力提高有关),但占1997年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提高到21.7%和5.3%;其次,人工湿地(主要是鱼塘与养殖场)有了明显的增加,从85hm2增加到812hm2,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从不足3%增加到约30%。到2006年,湿地结构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湿地总面积没有明显改变,但除岩溶沼泽湿地(为866.9hm2)明显减少、人工湿地中的鱼塘与养殖场(达1186.7hm2)进一步增加外,岩溶湖泊湿地也明显减少(为398.9hm2,减小幅度约为200hm2),这三者分别占湿地总面积的32%,43%,15%。从湿地结构演变的过程来看,从1969年到1997年的近30年内主要是岩溶沼泽面积的明显减少和鱼塘、水田的急剧增加,两者的消长成互补关系,而耕地的增长幅度大于鱼塘和养殖场的增长幅度(图5-23),反映该阶段湿地研究区经济活动以满足人们温饱为主;从1998年到2006年的9年中,则是岩溶沼泽和岩溶湖泊面积同时消减,而水田、鱼塘和养殖场同时增加(图5-24),但总体上后者(鱼塘、养殖场)增长幅度大于前者,反映了该地区经济活动加速、湿地的多样性正遭受全面破坏,经济活动已从解决温饱问题向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方向转化,由此加剧了对湿地生态的破坏。从湿地退化进程或速度来分析,虽然1997年以来湿地退化(面积减少)的速度在减慢,但实地调查和遥感分析表明,其原因可能与可开发利用(或容易开发利用)的湿地土地资源的快速减少和开发所需的成本上升等原因限制了人类对湿地的利用有关。

图5-22 神龙塘沼泽的演化

图5-23 西瓜地

图5-24 清水江下游河流沼泽演化

二、GIS支持下的会仙岩溶湿地空间演替研究

1.采用的技术方法

为研究会仙岩溶湿地的退化原因,本次选择会仙-罗锦二级公路以北、桂-悟高速公路以西、马面-九头山以南和会仙河-相思江以东的会仙岩溶湿地的核心区(包括睦洞、督龙和分水塘地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1969年和2006年近40年间各类湿地分布的空间演替(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的变更)进行研究。

对调查成果的空间分析是以遥感调查所建立的湿地分类数据库为基础。采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提取1969年和2006年遥感调查分类图湿地核心区数据,并对两个时相的遥感调查成果图进行严格的几何再校正、配准,然后,使用MAP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核心区1969年和2006不同时期遥感调查数字图像进行空间分析(包括图像的叠合逻辑运算、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比较、成图等)。以再现湿地的空间演替关系,重建岩溶湿地的演化历史,分析会仙岩溶湿地演变的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2.结果讨论

1969年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共有各类湿地1920.1hm2。利用GIS空间分析对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空间演替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5。以下以核心区的湖泊、沼泽的空间演替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表5-5 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1969~2006年湿地演替统计

1)岩溶湖泊的空间演替:1969年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共有岩溶湖泊363.8hm2,面积较大的连片岩溶湖泊有睦洞湖、督龙塘、八仙湖、分水塘和渣塘底等,均为生态保持良好、水生生物生长茂盛的天然岩溶湖泊。但到2006年,上述湖泊三分之二被圈围成鱼塘和开垦成水田,天然湖泊水域面积仅存114.9hm2,不足原有面积的三分之一。被破坏或开发的湖泊中,有149.1hm2被开发(圈围)为鱼塘和养殖场,占原有天然湖泊面积的41%;有96.2hm2被开垦成水田,占原有天然湖泊面积的26.4%(图5-25)。

2)岩溶沼泽的空间演替:人类经济活动对岩溶沼泽的破坏更为明显。1969年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尚有各类沼泽面积1479.3hm2,到2006年仅存254.8hm2,不足1969年原有面积的五分之一,而被开发、破坏的各类沼泽中,有66%(约800hm2)被开发成耕地(其中水田619.1hm2,旱地188.3hm2),占1969年原有沼泽面积的一半以上(55%);有约25%(305hm2)被开发成鱼塘(图5-26)。1969年人工湿地(主要是鱼塘)仅分布在陡门—睦洞的古运河附近,面积不足100hm2,到2006年已遍布全区,最为明显的是,到2008年,督龙塘和神龙塘、神龙沼已完全被开发成鱼塘。

综上所述,遥感作为资源环境调查的先进技术手段,在岩溶湿地的调查和监测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对缺乏历史记录的湿地,通过选择多时相多平台高分辨率时序系列遥感图像资料,采用逆序反演遥感分析方法,对湿地形成演化的研究作用显著。对于早期的灰度图像资料,采用适当的遥感处理方法,如专家知识、人机交互分类,可以准确、高效地提取湿地信息。本次调查中提出的数字贴膜技术对湿地土壤湿度的反映效果良好,为湿地沼泽信息的提取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可以较好地再现湿地的空间演替过程或生态轨迹,分析湿地演化的机制。

图5-25 1969~2007年会仙岩溶湿地湖泊湿地空间演替

图5-26 1969~2007年会仙岩溶湿地沼泽空间演替

关于保护环境的知识

1、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2、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

4、环境保护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滑链宏染问题。

5、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的治理。

6、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 ,缔结或参加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公约、议定书和双边协定,其中主要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该议定书的修正;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水禽生境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及其该公约的修正。

7、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

8、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扩展资料:

1、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人类环境大会”,为人类和国际环境保护事业树起了第一块里程碑。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国际文件,它标志着国际环境法的诞生。

2、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唤茄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滴信册滴涕(DDT)。

3、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有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保护环境

关于中国生态环境标志图片和生态环境标志图片简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